年5月8日0-24时,山西省无本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治愈出院例,现有在院隔离治疗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0例。
年5月8日0-24时,山西省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1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64例,治愈出院63例,现有在院隔离治疗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0例。
年5月8日0-24时,山西省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现有无症状感染者0例。
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含境外输入病例密切接触者),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8人。
单位:例
太原无症状感染者全部出院“等疫情结束,我会再来太原,看看你们,我要牢牢记住你们的样子!”5月8日下午,无症状感染者张丽(化名)走医院。这标志医院先后收治的5位输入型无症状感染者已经全部出院。
无症状感染者并非新概念,“伤寒玛丽”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案例。20世纪初,美国有位伤寒杆菌携带者名叫玛丽·梅伦,和她密切接触的人相继感染发病,但她自己却没有发病。业内的共识是,无症状感染者的症状非常轻微,以至于感染者本身难以察觉,也未被诊断出来。
今年28岁的张丽是广东汕头人,4月6日,她与老公和不到两岁的儿子乘坐从俄罗斯起飞的航班抵达太原。“没事儿,回家就好了!”海关人员的一句话,张丽眼泪一下子涌出眼眶。一进医学留观酒店就采血进行核酸检测。忐忑不安中,次日上午9点多,她接到“你的核酸呈阳性,收拾一下行李,医院。”看着幼小的孩子,张丽多想再抱抱孩子,但她不敢,戴上口罩,尽量离父子俩远一些。张丽有些委屈,自己一切都正常,咋核酸就呈阳性了呢?
宋某是5位无症状感染者中年龄最小的,医院环境和疾病都感到非常恐惧,不相信医生的话,也不愿意接受治疗。应急病区主任郑哲进入病房和她聊天,耐心地为她讲解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并让她和自己的父母在病房里视频连线,说话交流,不知不觉中消除了折磨她许久的内心恐惧感,小宋开始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了。经过9天治疗,4月25日是小宋出院的日子。前来接她的救护车已经驶出很远,小宋依然满怀感激不停地挥动着手。
范某第一次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一颗悬着的心刚落下,但第二次查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却是阳性,他的心情瞬间坠入低谷。4月18日,范某被救护车转送医院。雾化、量血压、测体温、测血氧饱和度、采集咽拭子……看到他的紧张和焦虑,护士们耐心地沟通使他放松下来。经过治疗,5月6日,范某出院。
据了解,对无症状感染者,医院大多采用的是中医治疗。医生会零距离对患者进行望诊,观察患者口腔及舌苔情况,并根据问诊情况详细了解病情,同时结合舌脉,辨证论治,调整中药处方,指导患者服药后饮用少量热粥,增加疗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结合病情变化,每3日进行一次调整处方。
倪某和陈某都是4月7日入住医院,起初二人核酸检测都呈阳性,但并没有新冠肺炎的症状。但入院后相继转为确诊患者。经过治疗,倪某4月24日出院。陈某于4月29日出院。
关于中小学生戴口罩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通知5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最新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老师授课时不需戴口罩;学生应随身备用口罩;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附件一中小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修订版)
一、组织保障和制度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各岗位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多校址办学的中小学校,每校址必须指定明确的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和工作联络人。
2.加强联防联控。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就近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沟通协调,配合属地街道(乡镇)、社区(村)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卫生健康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和人员培训,形成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
3.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学校应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措施,制订专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和工作制度,包括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消毒制度、环境卫生检查制度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制度等。做好应急演练,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沟通衔接。
4.做好保障物资储备。根据学校规模、学生及教职工数量,结合应急方案储备足够数量的疫情防控物资,包括消毒设备、消毒用品、口罩、手套、非接触式温度计、洗手液等。
5.校园内清洁消毒。开学前对学校环境和空调系统进行彻底清洁,并开展预防性消毒,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窗通风。
二、人员管控要求
1.登记排查入校全体人员。提前掌握教职工(包括教师,以及食堂、保洁、保安等后勤服务人员)和学生健康状况,建立健康状况台账,做好健康观察。要求所有师生员工做好入校前至少14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和行踪报告,并如实上报学校。对有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应督促其及时就医,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工作。
2.开展每日健康监测。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晨午检,住宿学生增加晚检,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重点监测学生和教职工有无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工和学生要密切跟踪其就诊结果和病情进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报告、监测。
3.相关人员风险排查。建立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报告制度,每日由家长向班主任报告。学生或共同生活人员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
4.加强巡查。学校应每日开展校门口、食堂、厕所、教室、宿舍等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巡查,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通报和督促整改。
5.控制校内人员密度。学校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措施,错时安排校内各班级作息,在入校离校、课间休息、用餐、如厕、进出宿舍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人与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所有可能引起人员排队聚集的场所均设置1米线,引导学生不追逐打闹、不握手、不拥抱。
6.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可通过错峰开会、网络视频或提前录制会议材料等方式召开学生会议,适当开展网络教育课程或线上展示交流活动,确需开展现场活动的,需按规定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
7.开展健康教育与技能培训。将新冠肺炎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开学第一课内容,让学生和教职工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自我防护。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