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HHS(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更新了致癌物名单,首次将幽门螺杆菌收入其中。
虽然是最近才引发广泛讨论,但幽门螺杆菌却不是第一次被列为致癌物——
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把幽门螺杆菌列入了1类致癌物清单。
当幽门螺杆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我们看到了更多令人担心的消息:
在我国,每2人中约有1人携带幽门螺杆菌。
70%以上的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01
“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
会有什么影响?
”
幽门螺杆菌,简称:HP(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后,会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如果不进行治疗,通常会造成终生感染,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
部分患者(约10%)会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比如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消化性溃疡属于常见病,大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得过,其中以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为常见。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80%~9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90%~%,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引起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可危及生命。
02
“
感染幽门螺杆菌
一定会得胃癌吗?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是胃癌重要的危险因素,早在年就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纳入到了Ⅰ类人类致癌物,致癌风险确认无误。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终生患胃癌的几率高1~5倍。
但是,胃癌真正出现,不止需要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启动因素,还需要其他基因、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
据IARC估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所有胃癌患者中,分别有36%和47%的病例是仅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剩下的大多幽门螺杆菌只是参与其中。
胃癌几乎跟幽门螺杆菌有关系,也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就等于胃癌了?
不是的,有胃癌风险不等于一定会有胃癌结局。
胃癌既有远端胃癌(胃体胃窦)、近端胃癌、胃食管连接处胃癌的位置之分,也有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的形态学差异。它们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各有不同。幽门螺杆菌菌株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另外重要的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癌通常有漫长的层层递进变化过程。就算走出了前几步,在人类的有生之年,很可能还来不及完成这种漫长的变化。
最终的结果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终会成为胃癌。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终生患胃癌几率预估约为1.8%,绝大多数人还是安全的。
03
“
哪些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
需要进行治疗?
”
HP阳性的患者都需要根除HP治疗吗?答案是否定的。
比如:由于儿童感染HP后有的会自发清除,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
因此对于14岁以下儿童,除非患有消化性溃疡,一般不推荐常规检测HP。老年人根除HP治疗,要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风险,所以需要进行获益-风险综合评估,个体化处理。
不过,对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来说,根除HP后获益明显,所以强烈推荐进行根除HP治疗。还有一些人群也推荐根除HP,具体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格: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感染HP后,究竟是否需要根除HP治疗,还是要根据病情特点,由消化科医生综合判断后决定。
如果你不属于那些强烈建议去诊疗的人群,那么不管如何去选择天平两端,都是对的。
如果选择了不去检查治疗或者治疗没有成功,40岁之后要记得做胃癌筛查尽量避免胃癌的风险,也不是必然得胃癌啦。
如果选择了去治疗,要记得找靠谱的医生指定治疗计划。幽门螺杆菌治疗要求很苛刻,要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尽量提升成功率。
幽门螺杆菌确有危害但并非洪水猛兽。
层出不穷的研究进展、对幽门螺杆菌分型价值的探索、国家卫生政策的考虑、中外幽门螺杆菌致病的差异……
还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在未来改变我们对于诊治幽门螺杆菌的推荐。
目前还是以平常心去对待,检查治疗都依嘱而行,相信医生能给的都是现阶段最合适的。这份平常心对我们的胃肠道舒适同样有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