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果口腔开诊,气溶胶感染风险怎么防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七版诊疗方案明确指出:“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基于口腔专科常规诊疗过程中可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这使得口腔医务工作者需要思考工作中的感染预防与控制问题。

今天就直接进入主题,说说气溶胶感染风险的预防措施:

1

控制气溶胶产生的源头

喷溅操作时尽量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比如:车针旋转、超声洁治等操作应尽量调低冷却水量,或选择有独特技术的设备和器械减少气溶胶的产生。诊疗中使用高容量吸引器(highvolumeevacuation,HVE)已被证实可将诊疗操作部位产生的污染物减少90%以上。HVE形式多样,有牙椅自带装置(需要四手助疗)、椅旁独立装置,甚至可以将HVE装置安装在超声洁治器手柄上。术前抗菌液含漱可有效减少口腔微生物在气溶胶和飞溅物中的含量,也可减少侵入性口腔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数量。电动空压机靠吸取周围空气进行压缩,继而提供动力气源,因此机房环境清洁与空压机设备卫生维护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降低室内气溶胶浓度

空气净化可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可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方式,加大通风量可加快气溶胶浓度稀释。无通风条件时可采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空气消*。物理因子的空气消*器可用于有人情况下的室内空气消*,应为首选,如静电吸附、高效过滤、紫外线循环风等。目前尚没有对口腔诊室环境通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的设计指导原则,该领域已发表的研究也不多。文献中见到的直接针对净化器对口腔诊室飞沫/气溶胶影响的最早研究是年Chen等的CFD模拟,他们模拟口腔操作过程中诊室内颗粒物的运动轨迹,并模拟量化了从患者口中扩散的气溶胶颗粒进入医生呼吸区域的量,结果提示使用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口腔操作产生的气溶胶颗粒。同年Hallier等的临床研究也显示空气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口腔诊室中的细菌载荷,应用空气净化设施可以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化学因子的空气消*器仅用于无人情况,使用后需通风。紫外线灯照射虽为物理方法,但不可有人时使用,否则可发生电光性眼炎和皮炎。传统紫外线灯消*结束后可残留臭氧,也需通风后才可进入。口腔门诊诊疗环境一般属于IV类环境,在选择空气净化或消*产品时,应以实际需要为判断依据,在相应的经济条件下做合理选择。空气净化/消*器的工作机制与清除效率、设置位置与气体流向是减少医务人员飞沫/气溶胶暴露的重要考量因素。

3

清除气溶胶污染物

病*的稳定性关系其有效传播方式,美国国立卫生院VincentMunster等首次直接对新冠病*(HCoV-19/SARS-CoV-)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和非典病*(SARS-CoV-1)进行了比较。发现新冠病*和非典病*的稳定性非常接近,在气溶胶(直径小于5?微粒,正常说话,呼吸,咳嗽,喷嚏产生的大部分微粒在这个范围)至少可以存活3小时(温度1-3℃,湿度65%),铜表面至少4小时,硬纸盒表面4小时,不锈钢和塑料(聚丙烯)表面-3天(温度1-3℃,湿度40%)。喷溅操作产生的喷溅物、飞沫和气溶胶,都可在环境表面沉降,造成感染因子的接触传播,因此应尽量减少室内物品摆放或对物品进行必要覆盖,降低物表污染的可能。另外,在此环境中的人员在接触自己的眼、口、鼻黏膜前一定进行手卫生。

4

加强人员的防护措施

在进行产生气溶胶的口腔诊疗时,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措施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面屏、手套、隔离衣;如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应采取附加预防措施,可选择医用防护口罩(GB-,有防液体渗透功能)。Lancet报道,对41名为SARS患者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13名被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手套、口罩、隔离衣、手卫生4项措施都落实的人员均未感染;逻辑回归分析(ForwardStepwise法)显示,外科口罩和N95口罩(NIOSH美标防护口罩)均与“无感染”显著相关,说明基于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明确有效。预防机会性空气传播疾病,应坚持标准预防,做好接触和飞沫传播的预防,并尽量降低气溶胶浓度和播散可能。此外,预防任何传染病传播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即手卫生和手部护理,脱下防护用品和离开诊疗环境后的手卫生是应该特别重视的防控细节。诊疗环境里一般会有医护人员、患者、陪同人员和访者,应一并给予防控考虑。有喷溅操作时,为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应尽量选择独立空间“一患一室”;同时也应避免其他人员在室内停留,如有必要建议佩戴医用口罩进入诊室。

5

总结

传染病流行期间口腔诊室中感染的防控,除诊疗流程上需分级防护,在临床与患者近距离诊疗操作时,防护重点应放在抑制喷溅颗粒的播散上。有效可行的措施如下:①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穿戴隔离,尤其需要保护好头面部显露的黏膜组织入口,切断病原体进入人体的渠道。②患者术前含漱抑菌药剂,术中使用强力吸引器,降低诊室内由喷溅带出的细菌载量。③保持诊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是防止潜在生物气溶胶传播的关键。开窗通风可不断向诊室内输入新鲜空气,实时稀释局部病原体的浓度;若诊室空间较狭小封闭,需用空气净化装置去除室内潜在的生物气溶胶。④合理布置诊室中的牙科椅位和设置物理隔断,有助于分隔操作时室内的喷溅范围。

上述措施既是阻断疫情扩散的有效手段,也更应是平时常抓不懈的感控规范,其中隔离和通风是防控关键中的关键。此次NCP的爆发和流行,使口腔医务工作者更加增强了感控意识。但在疫情过后,也不能放松对口腔临床感控措施的执行力度。诚然,感染控制领域中还有诸多临床问题未能认识,也还有更多的科学问题尚需探讨。相信随着学界对这些问题的逐一辨析和解决,定能有的放矢地将口腔诊疗中的院感防控工作做实做好。

来源:1、苏静.气溶胶传播风险与口腔诊疗综合防控策略[J/OL].中华口腔医学杂志,00,55(00-03-10)、安娜,岳林,赵彬.对口腔诊室中飞沫和气溶胶的认知与感染防控措施[J/OL].中华口腔医学杂志,00,55(00-0-5).3.G.H.Wanetal.,Particlesizeconcentrationdistributionandinfluencesonexhaledbreathparticlesin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PLoSOne.9,0–8().4.V.J.M.NeeltjevanDoremalenetal,AerosolandsurfacestabilityofHCoV-19(SARS-CoV-)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